第一部分 常识判断
1.在改革开放过程中如何解决( )的关系问题一直是邓小平经济理论的重要内容。
A.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
B.计划与市场
C.宏观调控与微观调控
D.社会稳定与经济发展
第二部分 阅读理解
2.心理学要研究人的共性,揭示一些心理现象的普遍规律,但也切不可以轻视人的个体差异,在有些问题上不能千人一面,陷入机械笼统的怪圈。
对上述这段话的准确复述是( )。
A.心理学只研究人的共性
B.心理学研究要体现个体差异
C.心理学不仅要揭示人的共性,还要兼顾个性
D.心理学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
第三部分 定义判断
3.商品差价指同一商品由于流通环节、质量、购销地区和季节不同而形成的价格差额。根据下述定义,下列不属于商品差价的选项是( )。
A.同一款手机,在长沙买比在岳阳买贵
B.市场上早市的白菜一块钱一斤,到了下午八毛钱就能买到
C.海尔电视机和TCL电视机的价格不同
D.东北产大米在东北卖比在湖南卖便宜
第四部分 数学运算
4.三角形的内角和为180度,问六边形的内角和是多少度?( )
A.720度
B.600度
C.480度
D.360度
第五部分 资料分析
2009年末,我国就业人员总量达到77995万人,比2005年末增加了2170万人。随着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城镇吸纳就业的能力增强,促进了乡村富余劳动力向城镇的转移。2005年到2009年,城镇就业人员总量由27331万人增加到31120万人;城镇就业人员占全国就业人员的比重从36.0%上升到39.9%。乡村就业人员总量由48494万人减少到46875万人。
我国第一产业就业人员2005年33970万人,2009年减少到29708万人;第二产业就业人员2005年18084万人,2009年增加到21684万人;第三产业就业人员2005年23771万人,2009年增加到26603万人。
2009年末,城镇私营个体就业人员为9789万人,比2005年增加了3553万人。“十一五”时期的前四年,城镇非公有制经济共吸纳就业4947万人,年均增加超过1200万人。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成为缓解城镇就业压力,吸纳农村富余劳动力的重要途径。
5.1.2009年末与2005年末比,我国第二产业人员年均增加( )。
A.720万人
B.708万人
C.566.4万人
D.900万人
5.2.2009年我国一、二、三产业就业人员的结构比例为( )。
A.44.1∶27.8∶28.1
B.38.1∶27.8∶34.1
C.44.8∶23.1∶31.4
D.39.6∶27.2∶33.2
5.3.我国2005年城镇私营个体就业人员占就业人员的比重为( )。
A.6.3%
B.12.6%
C.18.1%
D.8%
5.4.从2005年到2009年,我国就业人数增加最快的是( )。
A.第一产业就业人员
B.乡村就业人员
C.城镇非公有制经济就业人员
D.城镇就业人员
5.5.下列选项正确的是( )。
A.从2005年到2009年,非公有制经济就业人员大幅回落
B.从2005年到2009年,我国城镇就业人员增长速度小于城镇私营个体就业人员增长速度
C.从2005年到2009年,我国一、二、三产业的就业人员均为持续增加
D.从2005年到2009年,我国一、二、三产业的就业人员均为持续下降
~答案在后面呦~
2022年国考公务员培训课程已开!
火热报名中!点击查看课程详情!
我只想上行测!我只想上申论!
没问题,单科也可报!灵活课程安排~
我们更懂你!
9月份普通话测试报名!欲报从速!
2021年会计继续教育火热办理中...
学历提升(高起专、专升本、在职研)!
2022年烟草招聘考试课程报名!
9月份人力资源管理师报名已开始!名额有限,欲报从速!
更多精彩,右边扫码添加客服老师微信获取呦!
参考答案及解析
1.答案: B
【解析】:在改革中如何解决计划与市场的关系问题,一直是人们所关注的一个焦点问题,也是邓小平经济理论的重要内容。邓小平早在1982年就指出:“计划与市场的关系问题如何解决?解决得好,对经济的发展就很有利,解决不好,就会糟。”事实证明,市场机制作为一种资源配置方式,具有不可替代的特殊优势。故本题正确答案为B
2.答案: C
【解析】:根据提问方式“复述”一词可知考查表面主旨。材料前半部分讲心理学要揭示人的共性,后通过转折词“但”提出心理学还要兼顾个性。复述要求概括全面,必须包含两部分的意思。故正确答案为C。A、B项仅提到了心理学的一面。D项概括过于笼统。
3.答案: C
【解析】:
第一步:抓住定义中的关键词
关键词强调“同一商品”且“价格差额”。
第二步:逐一判断选项
A中的手机,B中的白菜,D中的东北大米,均表示的是同一种商品,而且存在价格差额,都属于商品差价,而C中的海尔电视机和TCL电视机不是同一种商品,不属于商品差价,故正确答案为C。
4.答案: A
【解析】:六边形的内角和=(6-2)×180°=720°。因此,本题答案为A选项。
5.1.答案: D
【解析】:根据题意可知,2009年末与2005年末相比,我国第二产业人员年均增加 =
=900(万人)。因此本题答案为D选项。
5.2.答案: B
【解析】:2009年我国第一产业就业人员在我国就业人员总量中的比重约为×100%,首位只能商3,排除A、C;B、D两项具有一定差距,因此可做估算为≈
×100%≈38.5%,观察选项,与B选项最接近。因此,本题答案为B选项。
5.3.答案: D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2005年城镇私营个体就业人员占就业人员的比重约为 ×100%≈
×100%,首位只能商8,排除A、B、C。因此本题答案为D选项。
5.4.答案: C
【解析】:根据题意可知,从2005年到2009年第一产业就业人员和乡村就业人员都是负增长,所以排除A、B选项。城镇就业人员分为城镇公有制经济就业人员和非公有制经济就业人员,其中城镇非公有制经济就业人员增加4947万人,而城镇就业人员增加31120-27331=3789(万人),说明公有制经济就业人员应该是减少的。因为城镇就业人员的增长率是介于公有制经济增长率和非公有制经济增长率之间的,公有制的是负值,所以非公有制经济就业人员增长率>城镇就业人员增长率>公有制经济就业人员增长率。因此,本题答案为C选项。整体的增长率是介于两个部分增长率之间的。
5.5.答案: B
【解析】:A选项,根据材料“城镇非公有制经济共吸纳就业4947万人,年均增加超过1200万人。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成为缓解城镇就业压力,吸纳农村富余劳动力的重要途径”可知,非公有制经济就业人数大幅回落的说法错误,A选项错误;
B选项,根据题意可知,从2005年到2009年我国城镇就业人员增长速度约为,而城镇私营个体就业人员增长速度约为,而城镇私营个体就业人员增长速度约为
=
,比较
的大小,两个分数的分子差不多大,但是 分母为
3倍多,所以
,B选项正确。
C选项,根据题意,从2005年到2009年第一产业就业人员呈下降趋势,C选项错误;
D选项,根据题意,从2005年到2009年二、三产业就业人员呈上升趋势,D选项错误;
因此,本题答案为B选项。
不甘心原地踏步,那就放下焦虑去行动!
人生在世,谁都逃不过低谷时的焦虑、迷茫。但一味焦虑而不去行动,只会让我们止步不前。如果你不甘心原地踏步,那就把焦虑化为动力。想要进步就勇敢出发,想要沉淀就别排斥独处,想要好的未来就努力去创造。再强大的焦虑,也会败给行动力和自律!
微信